10月24日,图书馆中庭迎来一场新形态的展览——动画专业2024级学生将长三角文化考察成果转化为可互动、可消费的“动态遗产”。展览通过AR技术唤醒古镇记忆、现场文创市集实现商业转化,不仅展示了学生从文化记录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蜕变,更探索了艺术教育与商科实践融合的创新路径。
技术赋能:从静态展品到沉浸式交互体验
告别“请勿触碰”的传统标签,本次展览以数字技术重构观展逻辑。观众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,即可通过AR技术“唤醒”明信片上的古镇风景:南浔的小桥流水在虚拟场景中动态流淌,苏州园林的窗棂纹样随指尖滑动变换角度,配合学生实地拍摄的Vlog幕后解说,让长三角文化记忆从平面走向立体。参展学生李同学介绍,技术团队完成了从实地采风素材到AR程序的转化,实现了文化遗产的“动态保存”。
形态革新:文创市集构建艺术商业实验场
展览最具突破性的尝试,是将“文创衍生品设计”模块直接转化为“微缩市集”。在展厅中央,以南浔水韵为灵感的茶具、提取苏州园林“移步换景”理念的书签等实体文创整齐陈列,每件产品旁均标注设计理念与扫码订购入口。这些不是概念设计,而是经过成本核算、用户调研的成熟商品。课程指导教师表示,学生需独立完成从文化元素提取、材料选型到定价策略的全流程。本次展览,从一个单向输出的展台,变成了一个双向互动的模拟商业实验场。
教育突破:在市场反馈中完成“创客”蜕变
这场展览的背后,是一次艺术教育模式的深度革新。今年9月,动画24级学生深入无锡、苏州、杭州、横店等地开展文化考察,任务并非单纯采风,而是带着“如何让传统文化元素适配当代生活需求”的命题进行调研。这种“艺术+商业”的培养模式,让学生提前直面市场检验。学生王同学坦言,从“自我表达”到“用户思维”的转变充满挑战,但看到设计被认可并产生价值,这种成就感远超课堂作业。课程指导教师指出,展览本质是构建了文化元素——创意转化——市场反馈——迭代优化的闭环教学,它不仅展示了过去的文化足迹,更在尝试定义未来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。

→ 更多图片 ←
审稿:侯越